声音在电影中出现是一种必然,人对视与听是同步容纳的。早在无声片时期,放映也常常是有伴奏声的,不是乐师当场拉琴,就是唱片伴奏,目的既包括掩盖粗糙的放映机声,也为了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。世界上首次专为电影音乐谱的曲,是1908年法国作曲家圣·桑为影片《吉斯公爵被刺》作的一首序曲和5支场面乐曲。在以后的电影放映中有许多专门的电影音乐,比如,格里菲斯著名的《一个国家的诞生》(1914年)就曾邀作曲家专为该片谱曲,首映式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。爱森斯坦的《战舰波将金号》也由作曲家迈赛尔谱的曲,在德国上映时专门演奏。甚至到了50年代,苏联作曲家克留克夫还专为此片写了一首完整的管弦乐,包括了第一、第二主题与冲突,为影片“敖德萨阶梯”增色不少。中国电影中第一部有专门配乐创作的影片是1935年袁牧之编导的《都市风光》。
中国人从电影中听到声音,据说可以从1914年在上海放映的外国蜡盘发声片算起。在上海有据可查的试映美国有声片,是在1926年12月。1929年2月在中国放映的美国片《飞行将军》,是有声电影第一次正式在中国公映。中国电影中声音的出现是在1930年,它的完善过程与世界电影大体类似,可以从技术上、内容上、艺术上三个方面来说明。